Month: January 2015

Lu Lige (卢黎歌) on several types of historical nihilism

Posted on

历史虚无主义几个基本类型

卢黎歌

来源:人民论坛2015年1月下,共识网2015年1月30日

For the original website see here.

 

摘要:当代中国的历史虚无主义主要有四个基本类型:对我国历史文化的全盘否定、对近现代史的否定、对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抗日战争的否定、用“后30年”全盘否定“前30年”。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Xiang Niandong (项念东) on the different views of historiography of Chen Yinyue (陈寅恪) and Qian Mu (钱穆)

Posted on

陈寅恪与钱穆史学思想之分歧

项念东

来源:《博览群书》2008年第06期,博雅的博客2015年01月29日

For the original website see here.

 

核心提示:两相对照,陈寅恪的课程明显偏向专深研讨,抑或可称研究型;钱穆的教学更重视普及教育而要称教学型了。

在20世纪中国学术史上,陈寅恪(1890-1969)与钱穆(1895-1990)虽同以史家名世,且曾共事于北大、西南联大,亦可称不乏交往的朋友,但从钱穆多次对陈寅恪学术若隐若现的评论中依稀可见二者在学术思想、治学路数方面似存有较大分歧。对此,我在《钱穆论陈寅恪:一场并未公开的学术论争》(《博览群书》2008年第3期)中已略作交代。那么,这种分歧究竟何在?钱穆1960年5月21日致时在美国求学的高足余英时的信中对陈寅恪的文章明确提出了两点批评:一是“冗沓而多枝节”且不“可诵”;二是“临深为高,故作摇曳”(余英时:《钱穆与中国文化》附录一,227-232页,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前者实对陈寅恪文多考据而有所不满,后者则涉及二人讲史重专深还是重博通的不同。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Xue Ziyan (薛子燕) on the different approaches of Kang Youwei (康有为) and Liang Shuming (梁漱溟) to the reconstruction of Confucian values

Posted on

康有为与梁漱溟:辛亥革命后十年间儒学价值观重建的两条路向

薛子燕

来源:《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4年第5期,中国社会科学网2015年01月14日

For the original website see here.

      【内容提要】辛亥革命后十年间(1912-1921年),作为意识形态的政治儒学开始失落,儒学价值体系走向解体。面对儒学史上的这一大变局,一些儒家知识分子开始对儒学进行新的反思,力图在新的时代重建儒学价值观。康有为延续了清末尊孔思想的主张,借鉴西方宗教形式,尝试将儒学宗教化付诸实践;梁漱溟则从学术思想领域出发,围绕儒家文化与现代性文化的关系,重建儒家人生哲学,开创了现代新儒学的复兴道路。他们对传统儒学价值观的新阐发和新追求,既有相似的立场,又有明显的分歧,呈现了儒学在此期间复杂的变迁过程。

  【关键词】康有为;宗教儒学;梁漱溟;文化儒学;辛亥革命;儒学价值观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Historian Gao Xizhong (高希中) on history as the carrier of national memory

Posted on

“书名竹帛”:历史承载民族记忆

高希中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网2015年01月26日

For the original website see here.

 

历史的价值和功用丰富多元,在诸多直观的表现形式之下,历史还有更深层、更本质的精神价值。历史既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核心,也是精神基因的承载者、维系者和捍卫者。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Historian Zhang Kai (张凯) on “New Song Learning”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lassics and history during the Republican era

Posted on

经史分合与民国“新宋学”之建立

张凯

文章来源:《近代史研究》2013年第6期

 

内容提要  汉宋之分与汉宋之争是清代学术发展的一大主线。民国学界诚为汉宋之争的变相,“新汉学”与“新宋学”的分合成为民国学人沟通中西新旧的聚焦点。民国“新汉学”以科学考据著称,其义理关怀以西学为准则,期望再造文明。国难之际,陈寅恪、蒙文通等学人盛赞“汉人之经学,宋人之史学”,有意针对胡适“新汉学”一系,欲在汉宋之外,另辟新径。陈寅恪倡导宋代学术复兴与“新宋学之建立”,揭示输入外来学说与不忘本来民族地位之“相反而适相成”的文化出路。蒙文通以经今文学说为本位,发明秦汉新儒学沟通汉宋,效法南宋浙东史学,重建中华文明体系。以此为线索,考察民国学人对“新儒学”、宋学与宋史、中国文化的义理与制度等问题的多歧认知,当可展现晚近学人实践近代学术转型的苦心孤诣,深入辨析传统学术近代出路的多元抉择与路径。

关键词  新宋学  陈寅恪  蒙文通  民国

For the whole version, please click on 经史分合与民国_新宋学_之建立

 

Historian Hu Fengxiang (胡逢祥) on the “Clique of the Strategies of the Warring States (战国策派)” and its historiography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Posted on

抗战中的“战国策派”及其史学

胡逢祥

来源:《史林》2013年第1期

【摘要】产生于抗战时期的”战国策派”,当时就是一个充满争议的学术思想流派。史学上,它向学术界输入了一种新的理论,拓展了人们的历史视域,惟其实践多局限于宏观层次的讨论,且带有明显的公式化痕迹,故难以形成深入持久的影响;思想上,它宣扬以”尚力”哲学为依据的民族竞争论,欲以鼓起本民族在极度危难中拼死抗争的勇气,其爱国家爱民族之心不可谓不深切,然终因情绪与言论失于偏激,引起时人的种种猜疑和误解。在那民族救亡的”大时代”里,”战国策派”言行狂放孤往者良或有之,但若说他们的思想就是”法西斯主义”,显然不符合历史实际,对其人格则更是一种误判。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Historian Ma Yong (马勇) on why neo-authoritarianism is not suitable for China

Posted on

新权威主义不合乎中国:以袁世凯为例

马勇

来源:《东方历史评论》微信公众号2014年8月27日

For the original website see here.

在近代中国历史进程中,袁世凯无疑是一个最值得关注的人物。当中国处在从帝制走向共和的转型时期,袁世凯确实一度起到过桥梁、纽带作用,与其他领袖一起引领中国平稳过渡,既有效避免了欧洲政治革命比如法国大革命那样的血腥与残酷,避免了战争与混乱,相对平和地确立了民主共和制度。袁世凯本可以成为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杰出政治家,本可以成为他曾期待成为的“中国华盛顿”,然而由于一念之差,由于传统帝王观念、威权主义、英雄主义深刻影响,由于错综复杂的现实环境,袁世凯在生命最后岁月竟然与世界潮流逆行,上演了一出复辟闹剧。他原本可以辉煌灿烂的一生顿然失色,原本可以名垂青史的美谥立马变为遗臭万年。这是袁世凯个人的悲剧,也是近代中国的重大遗憾。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Interview with historian Xiao Gongqin (萧功秦) on neo-authoritanism and radicalism

Posted on

萧功秦的新权威主义执念:拒绝激进 也拒绝浪漫

嵇国华

来源:共识网2015年1月28日,凯迪网

For the original website see here.

 

编者按:学生时代,萧功秦是一个继承五四精神的激进反传统主义者。多年以后,他转身成为中国新权威主义的学界代言人。在他的表述里,新权威主义能够很好的诠释了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模式”。然而,他的这种论调被一部分人贴上“迷信威权”的标签,在学术阵营中塑造出一个孤独的新权威主义者形象。萧功秦对此并不介意,他反感极端思潮,无论左右,用他自己的话说:拒绝激进,也拒绝浪漫。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Historian Feng Keli (冯克力) on family photos as historical material

Posted on

家庭合影中的伦理与时代

冯克力

来源:历史百人会微信公众号2015年01月25日

For the original website see here. 

 

摄影术自19世纪下半叶传入中国后,大大小小的照相馆先是在通商口岸,继又在内地城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了。照相是一种富有神秘色彩的新兴行当,极大地满足了人们观望自己的好奇心。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Conference on 100 years of research on Qing history

Posted on

“清史研究百年学术史”国际研讨会简述

李静

来源:光明日报2015年01月21日

For the original website see here.

 

 由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清史研究》编辑部主办的“清史研究百年学术史”国际研讨会近日在京召开。来自日本名古屋大学、御茶之水女子大学、意大利那不勒斯东方大学、韩国首尔科技大学、澳门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辽宁大学、山东大学、厦门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一历史档案馆等海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5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Historian Qiao Zhizhong (乔治忠) on inheriting and further promoting the tradition of “statecraft historiography”

Posted on

继承发扬中国史学经世致用优良传统

乔治忠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社会科学网2015年01月21日 

For the original website see here.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Famous historian Yu Yingshi (余英时) on anti-intellectualism and the Chinese political tradition

Posted on

反智论与中国政治传统  ——  论儒、道、法三家政治思想的分野与汇流

余英时

 

来源:中国宪政网,中道网2014年6月6日

For the original website see here.

 

摘要:中国先秦时代的政治思想虽然多彩多姿,但主要流派只有儒、墨、道、法四家。而四家之中,墨学在秦以后几乎毫无影响,可以不论。因此本文的分析将限于儒、道、法三家对智性及知识分子的政治态度。

 

一   引 言

中国的政治传统中一向弥漫着一层反智的气氛;我们如果用“自古已然,于今为烈”这句成语来形容它,真是再恰当不过了。但是首先我们要说明什么叫做“反智”。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Historian Wang Rongzu (汪荣祖) on the nature of the Qing empire

Posted on

清帝国性质的再商榷

 汪荣祖

 

来源:东方早报2014年07月27日,《清帝国性质的再商榷:回应新清史导论》

For the original website see here.

 

秦始皇废封建、设郡县,创建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政体。秦祚虽短,然秦制绵延悠长,中华帝国自秦至清延续了两千余年,朝代虽屡变,而政体少异,虽时而分裂,终归于一统。事实上,中华专制政体愈演愈烈,至明、清两代而极盛。清朝为中华帝国史上不可分割的朝代,何从质疑!然而近年来流行于美国的所谓“新清史”,否认大清为中国的朝代,否认满族汉化之事实,而认为满人有其民族国家之认同,清帝国乃中亚帝国而非中华帝国,中国不过是清帝国的一部分而已。而最颠倒之论,莫过于指责清朝为中国朝代之说,乃现代中国民族主义之产物。就此而论,将汉化与现代民族主义联结在一起,岂不就是新清史的武断建构?难道魏文帝汉化的事实也是现代民族主义的建构?若此说能够成立,不啻是对中国历史的大翻案。翻案或有助于历史真相之发掘,然能否成立主要有赖于新史料的出土,或新理论的出台。新清史虽强调新史料,然无非是满文旧档;满档既非新出,也不足以支撑翻案。至于理论,无论“欧亚大陆相似论”或“阿尔泰学派”之说,皆属一偏之见,也难以支撑翻案。历史学者如果不愿意盲从新说,则必须有所回应,表达不同的意见。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New pubication by historian Wang Rongzu (汪榮祖) on the nature of the Qing empire

Posted on Updated on

《清帝國性質的再商榷——回應新清史》

 

作者: 汪榮祖主編
出版社: 中央大學出版中心、遠流出版
副标题: 回應新清史
出版日期: 2014年08月16日
页数: 224

来源:豆瓣读书

For the original website see here.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Historian Gao Wangling (高王凌) on China’s modernization in the 18th century

Posted on

再谈“十八世纪中国的现代化”

高王凌

来源:中华读书报2014年12月17日

For the original website see here.

 

近几年来,我曾在不同场合多次谈到十八世纪中国的“现代化”问题(或曰“处于其中”而“未曾完成”的现代化),从《史林》(2006年第5期),到小书《乾隆十三年》(2012年),到最近的《中华读书报》(2014年9月24日)。我还在清华大学做了一次演讲(《我的学术立脚点和切入点》),然后就是天则了(《我的现代史观的前因后果》)。在清华听众虽然不多,但也来了三四所大学里相识不相识的一些朋友。在课堂提问中,大家提了一些很好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十八世纪中国现代化中的“经济因素”和“政治因素”。这是从来没有讨论过的,值得认真思考。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Zhang Yanguo (张艳国) and Pan Jingjing (潘静静) on the theory of history during the 1980s

Posted on

20世纪80年代我国史学概论体系建构比较研究

——以葛懋春、白寿彝和田昌五等编著普通高校史学概论教材为个案

张艳国 潘静静
来源:《江汉论坛》2014年第10期,中国社会科学网2015年01月14日

For the original website see here. 

【内容提要】20世纪80年代,为了适应普通高校教学之需和推动史学理论学科建设,史学界出现了一个史学概论教材编写的繁荣景象。在短短的十年间,出版并被相关高校确定为历史学本科生甚至延伸为研究生教学的指定参考书,计有11本之多,代表性的史学理论教材有:葛懋春、谢本书主编的《历史科学概论》、白寿彝主编的《史学概论》和田昌五、居建文编著的《历史学概论》,被多所高校选定为大学本科史学理论课程教材,影响很大。无论是从横向还是从纵向来对比分析三本著作,它们虽都以“史学概论”相命名,都采用了综合模式的逻辑体系,但是在内容和整体特色方面却存在着很大不同。他们的特色的差异,来自于他们各自对“史学概论”的研究对象、任务、学科定位等问题具有不同的理解和差异性阐释;对此进行深入研究,还必须进入史家主体的精神世界,仔细探究史家主体的经历、学历和他们对史学以及史学概论学科体系的理解。无论是从它们具体的逻辑体系及其囊括的内容,还是从它们所确立的史学概论的研究对象、任务及学科定位来看,其特色之不同就在于,理论视角不同,体系设计不同,编写者的精神世界不同,对历史学的理解也不同,因此,映现在史学概论体系上所进行的探索当然是不同的,这种不同,体现着史学思想的多维度和史学方法的多样性;但他们在追求真理、探究学术,为构建中国风格的史学概论体系所体现的文化炽热却又是那样的相同和别无二致。

  【关键词】史学概论体系;葛懋春;白寿彝;田昌五

  中图分类号:K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4)10-0083-11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Zhang Dongwei (张东伟) on the writing of history during the Song Dynasty

Posted on

宋代史学: 经世致用 高度发达

张东伟

来源:开封网2015年1月14日,汴梁晚报

For the original website see here.

 

核心提示:史学著述历来是我国文化成就中重要而独立的组成部分。宋代史学与同时期的儒学一样,取得了丰硕成果。中国宋史研究会会员、开封市历史学会理事、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主任孔学副教授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著名史学家邓广铭先生曾认为,宋代史学是中国古代史学的最高峰,是空前绝后的,这一观点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同。”

《新五代史》手稿拓印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Master thesis on historical nihilis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Posted on

唯物史观视域下的历史虚无主义研究

 袁方

 来源:安徽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Supervisor】 许俊达;

【Author’s Information】 安徽大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2013, 硕士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Historian Feng Qinghua (冯清华) on public history

Posted on

当前历史热背景下的公共史学初探

冯清华

来源:黑龙江史志2014年第17期

【Institution】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Abstract in Chinese】 当前中国社会兴起了历史热,公众对于史学知识需求加大,作为传统的史学普及化的承担者,通俗史学有着许多弊端。在此情况下,借鉴美国公共史学运动的经验,一些学者提出了公共史学概念,力图在历史热的背景下,提倡公共史学,促进史学的普及化。由于通俗史学的弊端,未来通俗史学必然会被公共史学”兼并”,成为公共史学中的一部分。当然,公共史学在美国发展完善,但在中国刚刚起步,还不完善,但未来史学普及化的趋势是向公共史学转变。未来史学普及化的承担者将从传统的通俗史学转向公共史学。 

【Keywords in Chinese】 历史热; 通俗史学; 公共史学;
  For the whole version, please click on   当前历史热背景下的公共史学初探

Historian Gong Yun (龚云) on revolutionary paradigm and the paradigm of modernization

Posted on

“20世纪中国近代史研究范式的演变”系列文章之一:

“革命史范式”和“现代化范式”的萌生

龚云

来源:团结报2014年04月03日,中国社会科学网2014年04月10日

For the original website see here.

 

编者按:伴随着20世纪中国政治主题的变迁,对近代中国历史主题的不同判断和研究主体的现实政治诉求,形成了主导20世纪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两种研究范式——“革命史范式”和“现代化范式”。可以说,20世纪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发展史,就是“革命史范式”和“现代化范式”萌生、形成、发展的演变史。本文作者以“革命史范式”和“现代化范式”为中心,将20世纪中国近代史研究范式的演变做了深入的分析。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