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 December 2015

Book review by Li Ling (李零) on the “intellectual history” of “geography”

Posted on

“地理”也有“思想史”

——李零评说唐晓峰

李零

来源:思想史研究微信公众号
2015-12-15
For the original website please see here.
妙语汇编
■研究地理,从地上看大地,一直凑到眼跟前儿看,固然很重要,但思辨推理、宏观把握也绝对不可少。……我们要想真正读懂这篇“大地文章”,不能不借助思想的翅膀、理论的眼光……“地理”也有“思想史”吗?此书有很好的回答。■中国近代学术的转型,值得反省,几乎所有学科都是照搬西方的学术范式,术语转换,体系转换,基本上是单向,我们只是强己就人……作者跟我说,他想反过来想一下,看看能不能用中国自己的概念讲中国自己的地理思想,然后再看西方的概念和体系有什么不同,用香港中文大学刘笑敢教授的话,就是“反向格义”。

■古人讲分野,是以地上的山川州郡对应天上的十二次、二十八宿。这种套合,虽然有很多牵强之处,但想法很聪明,有古人的智慧。我们站在地上看大地,看不远,但天却视野开阔。古人想以天地一体的坐标系来为大地定点,和现代的大地测量和GPS,在思路上是相通的。

■作者的叙述方式,是用“混沌-秩序”作核心概念和贯穿全书的主线,略分早晚,讲地理观念的演变,从天人不分到天人分到以人为中心。每个章节都是围绕这个主旋律,反复变奏。

品评《从混沌到秩序》——中国上古地理思想史述论
文 | 李零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To take part in the creation of history through historiography

Posted on

让史学参与历史的创造

 

For the original website see here.

 

“告诉我,爸爸,历史有什么用?”这是20世纪40年代年鉴学派创始人之一马克·布洛赫的小儿子问父亲的问题。布洛赫竟一时语塞。而这一萦绕不去的追问,直接导致其名著《为历史学辩护》的问世。时至今日,这一追问依然是摆在学术界和社会大众面前的重大课题。

“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历史是人类最好的老师”……在不久前召开的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上,习近平主席在贺信中对历史重要性的强调引起史学工作者的热议和深思。大家纷纷表示,这些重要论述为我们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指明了方向,也将给我国历史学的发展带来难得的机遇。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Liu Yunfeng (刘云枫) discussing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the high frequency of “revolutions” in Chinese history

Posted on

中国历史频繁“革命”的分析框架

刘云枫

来源:共识网-作者赐稿2015-12-09

For the original website please see here.

 

“大一统”社会,是无法进行“局部、低成本、渐进和持续”改进的,而只能选择“全局性、高成本、突发和一次性”的革命。换言之,“大一统”就是中国历史频繁革命的真正根源。

 

1. 问题

中国人是否和外国人,不一样,难说。但中国历史是有特色的,主要在于:频繁革命。从陈胜吴广算起,直到太平天国,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规模之大、数量之多、组织程度之严密、破坏程度之剧烈,都是欧洲、日本难以比拟的。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划分与阶级斗争理论,对此是欢欣鼓舞的。毛泽东在1937年8月发表的《矛盾论》中明确指出:“在阶级社会中,革命和革命战争是不可避免的,舍此不能完成社会发展的飞跃,不能推翻反动的统治阶级,而使人民获得政权。”

这也算是一种解释。即:只要有阶级和阶级差别,就必须革命,没有其他办法。可是,阶级理论的发明者马克思所在的欧洲,历史上也有阶级,也有阶级差别,也有统治阶级对人民之残酷压迫和无情剥削,为什么欧洲历史上以农民战争为特点的大规模“革命”,就没有发生呢?

显然,阶级理论,不足以解释中国历史上频繁的“革命”现象。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Historian Zhang Hongbin (张洪彬) on the crisis of the theodicy of the belief in the Heavenly Way

Posted on Updated on

天道无德,人道自立

——从《天演论》看天道信仰的神正论危机

张洪彬

来源:史学研究微信公众号2015-12-15
For the original website please see here.

【原刊信息】《探索与争鸣》2015年第10期。

【摘要】 作为天道信仰中的终极存在,天既是万物之所以然,又是万物之所当然,融事实与价值为一体。透过严复《天演论》可以看到,经历近代科学的淘洗,天大体丧失了价值意涵,不足以成为世俗道德秩序的效法对象。严复借助社会契约论和经济学等思想资源,重新为世俗道德秩序确立了根基——人的自利本能。从而把价值源头由天转换为人,证成了人的自我立法。【关键词】天道 天演论 德性 神正论 天人之变

【作者简介】张洪彬,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博士后。

【致谢】感谢作者授权平台发布此文!

【说明】此文为完整版,公开发表时有删节。

《天演论》这部处于古今中西之争的十字架上的中心位置上的巨著,开启了中国思想史的现代性时刻,对现代中国的思想和实践发生了深远的影响。该书非常精彩地体现出严复对古今之变的核心问题——“天人之变”的理解和回应,从中可以管窥中国本土思想传统的现代嬗变。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Sociologist Guo Yuhua (郭于华) on how power emasculates our historical memory

Posted on

权力如何阉割我们的历史记忆

郭于华

来源:现代大学周刊微信公众号2015-12-15
For the original website please see here.

 

本文是清华大学社会学教授郭于华在社会调查基础上发表的关于普通人记忆的历史,透过宏达叙事的历史、英雄的历史,作者调查访谈了大量普通人,他们是怎么口述历史的。在记忆的背后是什么力量在主导,让我们选择性记忆的目的是什么?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Lecture by Yu Ge (余戈) on micro-history

Posted on

余戈演讲:探微与复盘—我与微观战史

来源:我们的历史微信公众号2015-12-14
For the original website please see here.
2015年12月4日,军事史作家余戈在第二届当代历史记录者大会闭幕式上发表演讲“探微与复盘:我与微观战史”,回顾了个人11年来战史写作的心路历程和实践经验。

军事史作家余戈,《军营文化天地》杂志主编、副编审。2000年起,收藏抗战文物、研究抗战史,从技术、战术、军人生存方式等军事文化视角,进行”微观战史”的写作。长期聚焦于抗战滇缅战场,以史料调研+田野调查方式展开研究,已出版《1944:松山战役笔记》《1944:腾冲之围》。


1
致力滇西抗战写作11年

首先,感谢历史嘉年华会的主办方深圳越众集团和新历史合作社。另外向历史记录者的前辈和同道致敬,向深圳的朋友们致敬!

刚才主持人的介绍让我很惭愧,很不好意思,因为我自己觉得自己做事情还是很少。今天想跟大家一起分享一下我做抗战的战史的一点心得和体会。

先做一个自我介绍,我现在还在部队服役,是现役军人,今年已经有30年的军龄了。现在工作单位是解放军出版社的一个期刊,实际上也算是一个出版人或者一个媒体从业人员。2004年的时候,一次很偶然的机会,我来到了滇西。实际上也是有意识去的,因为在这之前,我喜欢抗战的收藏,抗战收藏主要是受当时我采访了几个大伽的影响,一个是樊建川,一个是沈尼克,我觉得从这个角度进入抗战史很有意思。我们小时候——我们1960年代出生的,从小就喜欢刀枪剑戟,喜欢这些军事的东西,尤其是能把握在手里头的这种物品。那时候就开始对抗战史有特别浓厚的兴趣。实际上那时候做过一些案头的了解,但是真正进入滇西以后,给我非常震撼,虽然我做了一些案头,但是到现场以后,好像这个事情就找到了自己觉得可以一直做下去的一件事情。后来果然一直把这个事情做到今年,今年实际上已经10年。当时萌生的一个想法是,我要为滇西抗战写几本书,现在有一个计划写三部曲,第一本书叫《1944:松山战役笔记》,第二本书叫《1944:腾冲之围》,现在正在写的是《1944:龙陵会战》。大家知道,它是抗战中后期的一个过去不太被大家所了解的战场,叫滇缅战场,我只关注于“滇”。为什么暂时没有涉及到“缅”呢?因为我了解了一下,缅甸战场这个知识分子比较多,留下的档案资料也比较丰厚,它显得不那么急迫。滇西这一块抗战做历史的基础条件稍微差一点,相对于缅北的驻印军来讲,更不为公众所熟悉,所以我就先把滇西这一块先做完,做了这样一个选择。现在正在写第三本书,这就是我这11年来的一个大致工作。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New article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history textbooks from a view of history based on class to a civilizational view of history

Posted on

从“阶级史观”到“文明史观”

——高中历史教科书的变迁史

破土整理

来源:乌有之乡网刊微信公众号2015-12-13
For the original website please see here.
上海那种大张旗鼓地做法,必然最终打击共产党教育的合法性,损害政治稳定,所以被叫停了。中小学教科书其实没有放弃革命话语,而是吸取了上海那个事情的教训,保留了革命话语,但是让革命话语无害化,甚至成为一个个空洞的口号,通过这一的方式最终让所谓的‘极左’势力边缘化。”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Historian Zhao Jianyong (赵建永) on the background of Qian Mu (钱穆) writing his “Outline of Chinese History” (国史大纲)

Posted on

钱穆《国史大纲》写作前后的学术交往

赵建永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12月17日第868期, 中国社会科学网2015年12月17日
 For the original website please see here.

虽然由于种种原因,钱穆没有机会上大学和留学,但是依然研读西学兼治佛学有成,并在树立民族文化主体性的同时,形成了会通东西的学术方法和格局,成为一代文化宗师。这与他对旧邦新命的矢志求索,以及有汤用彤等具备中外文化视野的良友引导和启益是分不开的。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Lecture on the current state and future of research on revolutionary history

Posted on Updated on

新史学讲稿001 革命史研究:现状与未来

北师大出版社

来源:新史学微信公众号2015-12-24
For the original website please see here.

                                                《东方历史评论》执行主编李礼(右)

主持人(《东方历史评论》执行主编李礼):抱歉,比预定时间晚了几分钟,欢迎大家今天来参加“新史学”沙龙,这个沙龙由北师大出版社的“新史学”和《东方历史评论》一起主办,今年是第二届,去年做过一次,每次会持续两天时间有三到四场的沙龙,现在是第二场沙龙,今天下午由北师大的谭徐锋主持的,刚结束不久,那场沙龙的时间比较久,加上温铁军教授来得晚一些。今天晚上的沙龙马上开始,首先请允许我隆重介绍一下今天的两位嘉宾,虽然有的朋友认识他们,但还是要再隆重地介绍一下。

一位是北京大学教授、著名历史学界高毅老师。高老师涉猎的范围比较多,包括欧洲的历史和法国历史,但跟今天特别相关的,是由高毅老师参与,和北师大出版社一起做的法国大革命的一些译本,这是已经出的,2016年还有有一些译本出来。所以今天可能有一些关于法国大革命的东西,不论是大家已经看过书的以及还没有译过来的,高老师会重点跟我们分享这个,其他就不多介绍了。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Historian Xiang Yannan (向燕南)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lassics and History during the Song and Ming period

Posted on

从“荣经陋史”到“六经皆史”

——宋明经史关系说的演化及意义之探讨

向燕南

来源:经学文献微信公众号2015-12-23
For the original website please see here.
摘要

经史关系的问题,是中国古代学术史的重要论题之一。但是宋以前并未见“荣经陋史”的观点。宋代以后,理学形成并发展,其中,以二程和朱熹等为代表的理学家,吸收佛教华严宗尤其是华严禅的理事说的理论,逐渐系统了其以抽象超验之“理”为本体的二元世界观的理学体系,并以“理一分殊”的观点来解释外在之普遍天理与具体之芸芸事物的关系,从而形成其“荣经陋史”、“经精史粗”的经史关系观。入元,在和会朱陆、调和心理之学术倾向的影响下,对经史关系的看法中,开始出现一些抬高史学的言论。明代中叶是经史关系观转捩的重要时期。王阳明以心说理,将普遍之理与个体意识统一于具有道德渊薮和本体意义的“心”中,提出“事即道,道即事”,特殊体现普遍,普遍内在于特殊的观点,并在此思路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五经亦史”、“六经吾心之记籍也”的经史关系思想,对后来“六经皆史”说的普及,产生深远影响。具体表现:一、促进了史学的自主意识;二、促进了对经学的史学研究。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Historian Wang Fansen (王汎森) on historical memory and national construction during the late Qing

Posted on

清末的历史记忆与国家建构

——以章太炎为例

王汎森

来源:明清史研究资讯微信公众号2015-12-24
For the original website please see here.

▲章太炎

在这篇文章中,我想探讨对过去的记忆如何在现实政治行动中发挥作用。全文主要分成两个部分:第一,是国粹运动与汉族历史记忆之复返——尤其是明清改朝换代之际的记忆。从道光、咸丰以来,这一段历史记忆便逐渐复苏了,在这篇文字中主要是以晚清最具领导性、而又与革命行动最为密切的章太炎及国粹运动为主。第二,在召唤历史记忆之时,原本已经成为潜流的一些汉族生活仪式,是否重新浮现,并被赋予政治意义。最后则想谈谈在近代国家构成中,这一些记忆资源在现实行动中发生了什么样的作用?

“过去”在现实上并不存在,但是在清朝末年关于未来国家建构的论辩,尤其是“革命”与“君宪”的论争中,“过去”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最后是革命派胜利。这批革命志士已不再像清朝政权正式取得汉族士大夫的信仰之后的世世代代,把所谓“国”和满族政权视为一体。“国”与清廷这个两百多年无人质疑的统一体分裂开来,而在促使二者分裂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现代国家观念使得人们不再认为“国”就是朝廷,梁启超在晚清提倡的国家思想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在此同时,清代后期逐步回返的历史记忆也扮演一定的角色。不过,此处必须强调,清朝政权在现实上的挫败是引起所有变化的主要因素。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Research on the history of economic thought: 1978-2014

Posted on Updated on

中国现代经济思想史研究: 1978-2014

程霖 张申 何业嘉

来源:史学研究微信公众号2015-12-16

For the original website please see here and here.

【致谢】感谢作者授权平台发布此文!


【内容提要】本文对1978年以来中国现代经济思想史研究的发展演变、学科体系建设、代表性成果等问题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深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现代经济思想史学科历经奠基、创建和发展三个阶段,在通史性著作、人物思想研究、分支学科专门史研究和各种专题研究等领域均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就。然而在学科体系建设方面尚不够成熟,在历史分期、研究对象与内容、研究体例与线索及研究方法等学科建设的重大问题上尚未达成共识,这些也构成了学界今后应着重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中国现代经济思想史 研究 发展演变 学科体系 代表性成果

【作者简介】 程霖,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张申,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何业嘉,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编号,10BJL010)和上海财经大学创新团队支持计划阶段成果。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史研究》2015年第3期。

【说明】本文与原文略有出入,如需引用,请查阅原文。


中国现代经济思想史是研究和总结1949年以来中国各种经济思想与经济理论产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的学科。与中国古近代经济思想史相比,中国现代经济思想史是中国经济思想史领域出现较晚、同时又发展较快的一个分支学科。对这一学科的发展历程与现状进行系统的回顾和总结将有助于推进其进一步的发展。但目前该类研究十分薄弱,只有为数不多的几篇论述中国经济思想史学科总体发展状况的论文有所涉及,却十分简洁且不成体系[1],专题性研究尚付阙如,这为本文提供了置喙的余地。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Historian Jiang Yihua (姜义华) on enlightenment and the “New Youth” (新青年)

Posted on Updated on

启蒙者的自我启蒙:变为党的机关理论刊物以后的《新青年》

姜义华

来源:文汇学人微信公众号2015-10-24
For the original website please see here.
▍1920年9月1日,陈独秀在月刊上发表《谈政治》和《对于时局的我见》,可视为《新青年》变为党的机关理论刊物后的政治宣言。第8卷以后因此便常常被置于新文化运动研究视野之外。这样做,对于《新青年》杂志本身,对于整个新文化运动,都是不公平的。
 启蒙者的自我启蒙是决定性因素

研究《新青年》,许多人关注的重点多在前几卷。1920年9月1日,《新青年》月刊从8卷1号起改为中国共产党的机关刊物,陈独秀在月刊上发表《谈政治》和《对于时局的我见》,可视为《新青年》变为党的机关理论刊物后的政治宣言。第8卷以后因此便常常被置于新文化运动研究视野之外。这样做,对于《新青年》杂志本身,对于整个新文化运动,都是不公平的。我们不能过于主观地按照自己的喜好或需求隔断一段完整的历史。

《新青年》从创刊到第8卷全面转型,经历了从高扬西方理想走向直面中国实际、从激扬文字走向社会运动、从个人奋斗走向组织起来最终建立中国共产党的发展与转变过程。该过程固然有外界影响,决定性因素则是新文化运动中启蒙者在运动前行中经历了深刻的自我启蒙。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Historian Huang Kewu (黄克武) on Jiang Jieshi (蒋介石), self-cultivation and rulership (book review)

Posted on

修身与治国:蒋介石的省克生活

黄克武

来源:鸣沙微信公众号2015-11-25
For the original website please see here.
编者按
  《蒋中正总统五记》中的《省克记》收录了蒋氏日记之中关于自我反省的记载,这一部分史料可让我们了解蒋介石如何修身以及修身与治国间的关系。作者在文中以“省克记”为基础,分析蒋介石的省克思想及其生活实践。蒋氏的公私生活与内心世界由此可见一斑。本文摘选自新近出版的《中华民国史研究》第1辑《蒋介石的日常生活》。作者黄克武,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Yan Guangying (闫广英) on the popularization of the writing of history

Posted on

大历史的通俗化写作

闫广英
来源:法治周末2015-11-11 
For the original website please see here.

  迄今为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甲骨文”系列丛书中,涉及到的历史读物占据了很大一部分,但与国内教科书式的历史不同,“甲骨文”系列中的历史基本都是历史大家写的通俗史,而且写作的话题也是各式各样,有我们最常见的世界史和国别史,比如冷战史专家约翰·刘易斯·加迪斯所写的《冷战》;还有朝代为主题的人物史,比如清史专家欧立德撰写的《乾隆帝》,传记历史作家艾莉森·威尔的《伊丽莎白女王》;更有趣的是那些以一个不起眼的话题为切入点的专题史,比如英国作家迈克·达什的《郁金香热》和外交政策专家沃尔特·拉塞尔·米德的《上帝与黄金:英国、美国与现代世界的形成》。

以英国史学家丹·琼斯的《金雀花王朝》为例,如果说它与以上的历史读物有什么不同,那就是跨度更大、密度更紧、历史之间的人物关系更为错综复杂。要知道,能够把这几百年的人物关系理顺就已经很不容易了,更别说还能抓住提要,将这么长阶段的历史描慕得如此精彩纷呈,而又不失重点。这样的史书想不好看都难。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Liu Fengyun (刘凤云) on the trends in research on early Qing political history

Posted on

观念与热点的转换:清前期政治史研究的道路与趋势

刘凤云

2015-12-13
史学研究
For the original websites see here and here.


【致谢】感谢作者授权平台发布此文!


【摘要】 <正>清朝的灭亡,标志着传统王朝统治在中国的终结,同时也意味着一部完整的清王朝的历史呈现在治史者的面前。百年以来,清史,特别是清代政治史的书写及研究,在不同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下,经历了不同观念、理论和方法的打造以及历史谱系的构建与重大史事的解构。伴随史学观念不断更新的是人们对于史学理论与研究方法上的不断探索与重置,而史学的镜鉴功能也在不时提醒着人们去反思自身民族国家的历史。因此,回顾历史研究的历程与回顾研究历史具有同样的意义与价值。

【关键词】 政治史; 清史研究; 史学观念; 史学理论; 治史者; 萧一山; 清代通史; 明清史; 捐纳制度; 清前期;

【基金项目】 中国人民大学重大科研项目《十八世纪的经世官僚与政府行政》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0XNL013。

【作者简介】刘凤云(1952- ),女,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

【原刊信息】《清史研究》2015 年第2 期 第 41-59 页。


清朝的灭亡,标志着传统王朝统治在中国的终结,同时也意味着一部完整的清王朝的历史呈现在治史者的面前。百年以来,清史,特别是清代政治史的书写及研究,在不同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下,经历了不同观念、理论和方法的打造以及历史谱系的构建与重大史事的解构。伴随史学观念不断更新的是人们对于史学理论与研究方法上的不断探索与重置,而史学的镜鉴功能也在不时提醒着人们去反思自身民族国家的历史。因此,回顾历史研究的历程与回顾研究历史具有同样的意义与价值。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Historian Qin Hui (秦晖) on the possibility of a peaceful transition to constitutional monarchy

Posted on

“改朝换代”与君主和平立宪的可能

——“封建”与帝制的比较

秦晖

時間:2015-12-04
For the original website see here.

Historian Deng Jun (邓军) on Yun Daiying’s moral ascetism as a reaction to the spiritual and political crisis of modern China

Posted on Updated on

“苦行嗟谁及”:恽代英与宋学的道德严格主义

邓军

2015-11-28 邓军
史学研究

 

【致谢】感谢作者授权平台发布此文,同时感谢张洪彬博士推荐文章。


【原刊信息】《开放时代》2012年第7期。

【内容提要】五四时期,恽代英以严格的修身来回应晚清以来的心灵与政治危机。他认为个人道德的提高,是教化天下、改变现实的必要途径。这一思想是儒家“政治乃是人格的扩大”的延续,具体而言则是与宋学中的道德严格主义一脉相承。他如苦行僧般,采取写日记、传观日记、写自讼语与记功过格等方式,力行修身。他还建立互助社,以批评与自我批评的集体自省的方式,砥砺品行。本文试图梳理恽代英与宋学中道德严格主义的关系,并分析其道德理念与修身实践之间的紧张感及彼此的互动。

【关键词】道德严格主义  恽代英  宋学  苦行

【作者】邓军,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后

For the original website see here.

 

A newspaper article on how China’s publishing industry avoids the touchy issue of Qin Hui’s (秦晖) banned book

Posted on

中国出版界谨慎回避秦晖《走出帝制》遭禁话题

作者 小山

来源:明镜新闻网2015-12-04
For the original website please see here.
《走出帝制:从晚清到民国的历史回望》    秦晖    群言出版社
遭下架的秦晖著作《走出帝制》封面网络照片

Famous historian Wang Hui’s (汪晖) new publication on WWI and the ideological conflicts in China at that time

Posted on

文化与政治的变奏

一战和中国的“思想战”

汪晖
来源:2015-12-10保马微信公众号
For the original website please see here.

 

版权信息
  •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08125049
  • 版次:1
  • 商品编码:11537676
  • 包装:平装
  • 开本:32开
  • 出版时间:2014-09-01
  • 用纸:胶版纸
  • 页数:254
  • 正文语种:中文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