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onth: March 2015

Famous writer Feng Jicai (冯骥才) on why we are always modifying history

Posted on

我们总是在改动历史

冯骥才

来源:《文汇报》2010年7月20日,共识网2015-03-16 

For the original website see here. 

 

摘要:我们真的不怕没有了遗址的历史?不怕没有了令人敬畏与尊崇的精神性的文化而带来的浅薄与苍白——不怕那种腰缠万贯的浅薄和富得流油的苍白吗?

罗马人懂得一根柱子倒了,是不能扶起来的,因为这是时间老人和历史巨人的行为。如果扶起来,修补好,历史时间随即消失。谁敢去改动历史?

近年来,一种有害于文化遗存的做法正在相效成风,这就是:遗址公园化。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Historian Ji Jianqing (季剑青) on Zhang Zhidong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modern Chinese academe

Posted on

从“政教”到“文教”:张之洞与中国学术的近代转折

季剑青

来源:中华读书报2015-03-27

For the original website see here.

摘要:谈论中国近现代学术史,张之洞并不是一个特别引人瞩目的人物,作为晚清重臣,张之洞更多地被定位为政治家而非学者。然而,这种认识很大程度上基于我们对现代意义上的“学术”的理解,即把学术视为一种职业化的知识活动,但在中国古代传统中,学术却与政治、教化、伦理等有着内在的密不可分的联系。学术从政教相维的传统价值体系中脱离出来,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领域,正是晚清以降中国在西潮冲击下现代化转型的结果,而张之洞恰恰就处在这一转变的关捩点上。陆胤的《政教存续与文教转型——近代学术史上的张之洞学人圈》,以细密的史料解读和高明的识断,为我们揭示了张之洞在中国学术的近代转折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

 

《政教存续与文教转型——近代学术史上的张之洞学人圈》,陆胤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1月第一版,56.00元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Returning history to the people: Historian Wang Xi (王希) on creating public history as an academic discipline

Posted on

把史学还给人民——关于创建“公共史学”学科的若干想法

王希

摘要:近年来,史学界对”公共史学”(公众史学)的关注程度不断提高,不仅有一批论文发表和专题会议召开,一些大学还建立研究中心,开展课程建设和人才培训。这些对推动公共史学的学科建设无疑是有帮助的,但公共史学能否成为一个新的史学专业,或能否展现其应有的意义,尚需长期、艰苦和富有创造性的努力,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专业史学界的接纳与支持。《史学理论研究》就此组织专题讨论,颇具前瞻性眼光。

来源:《史学理论研究》2014年第4期

For the original website see here.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New issue of Shilin (史林, 2015:1)

Posted on Updated on

《史林》2015年第1期目录

来源: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2015年3月18日

For the original website see here. 

 

城市史研究

 

迈阿密双层制大都市区政府的成立及其治理成就   孙群郎 (1)

 

“过渡时代”知识分子的日常生活:蒋维乔在上海(1903—1911)    叶  舟 (11)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Historian Chen Qitai (陈其泰) on the superiority of Chinese historiography in comparison to Western historiography (from the Renmin ribao 人民日报)

Posted on

历史编纂:中国史学优于西方史学

陈其泰

来源:《人民日报》2015年3月30日

For the original website see here. 

       中国传统史学的发达举世公认。西周初年,就产生了内容极其珍贵、编纂体例高明的经典史籍《尚书》。此后,经过历代史家不懈努力,史学成为中国传统学术中发达的学术门类,不但鸿篇巨制不断涌现,而且内容丰富多样、编纂形式各擅其长、体裁种类琳琅满目。与西方史学相比,历史编纂是中国史学最为优长和最具特色之所在。

  历史编纂决非简单技术问题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New publication by historian Sang Bing (桑兵) on Sun Yat-sen (孙中山)

Posted on Updated on

《孙中山的活动与思想》出版

桑兵

书名:孙中山的活动与思想

作者:桑兵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年2月

页数:433页

来源:豆瓣读书,中国社会科学网

For the original website see here.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TOC and abstracts of the latest issue of Historical Research (历史研究 2015:1)

Posted on Updated on

《历史研究》2015年第1期目录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2015年03月17日

For the original website see here.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Historian Zhang Xiong (张雄) and Su Jiming (速继明) on the universality and particularity of history

Posted on

历史进步的寓意———关于历史普遍性与历史特殊性的解读

张 雄 速继明 (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 上海 200433)

来源:《哲学动态》2008年第12期, 中国社会科学报刊网2009-6-26

For the original website see here. 

[中图分类号]B0 – 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 – 8862 (2008) 12 – 0005 – 06
两百多年前, 哲学家康德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历史哲学命题: 世界公民观点之下的普遍历史观念
何以认知并读写? 康德认为, 人类的历史进程不过是大自然的一个隐秘计划的实施过程, 它充满了个
体、民族与类的种种对抗, 贯通着历史普遍性与历史特殊性的矛盾冲突。在他看来, 人类终极的目的乃
是要达到最完美的国家制度, 历史学家应当揭示人类在各个不同的时代里曾经接近这个终极的目的或者
是脱离这个终极目的到了什么地步, 以及要达到这个终极目的还应该做些什么事情等。笔者以为, 该命
题关涉到对当下历史意识所持有的三类基本问题的回答: (1) 历史行动的质料因是什么; (2) 历史在
具体的时间与空间的流变中, 它所累积的思想特征是什么; (3) 如何从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矛盾方面来
解释当下历史的内在否定性原理。本文通过对历史普遍性与历史特殊性的时代解读, 旨在揭示货币化生
存世界历史进步的深刻寓意: 人类共有理念与人性私向化的矛盾及其超越。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Famous historian Yu Yingshi (余英时) on society and individual in modern Chinese intellectual history

Posted on Updated on

群己之间——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的两个循环

余英时

来源:《东方历史评论》微信公众号,2015年3月19日,(本文摘自余英时著《现代儒学论》)

For the original website see here.

这次会议的主题是“当代中国人心目中的国家、社会和个人”。我想从一个特殊的角度来讨论这个主题,即以国家、社会代表“集体”的一端,而把个人(或个体)放在另一端。这样,我们便可以提出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关系的问题,也就是中国传统语言中所谓群与己的问题。严复用“群己权界论”来翻译穆勒(John Stuart Mill)的《自由论》(On Liberty)便最早接触到这个问题。

但是我并不是想用“集体”和“个体”的二分法来简化国家、社会和个人之间的种种复杂的关系。我也不相信任何一个实际的社会,无论是传统的或现代的,东方的或西方的,可以简单地划分为纯集体主义或纯个体主义的形态。所以本文涉及集体主义或个体主义的概念时,都只有畸轻畸重之间的相对意义,而且也仅仅是为了分析上的方便。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Historian Zhu Xueqin (朱学勤) on three different discourses on revolution

Posted on

革命的产生机制与革命的三种话语

朱学勤

摘要:触发革命的往往是税务部门。像世界历史上四大革命,英国革命、美国革命、法国革命、俄国革命中,只有俄国革命是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造成混乱,给列宁一个可乘之机,发生了十月革命,离财务危机比较远。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Interview with historian Jonathan D. Spence (史景迁) on the art of historiography

Posted on

史景迁访谈录:史学的艺术

采访、撰文:卢汉超

来源:2015年3月28日《东方历史评论》微信公号

本文摘自《开拓者:著名历史学家访谈录》,王希、卢汉超、姚平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2月。

For the original website see here.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Conference on historiography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society for PostDocs

Posted on

博士后学术会议:历史学与当代中国社会

来源:史学研究微信公众号2015年3月27日

For the original website see here.

为进一步加强全国历史学博士后学术交流,推动学科体系优化,学术观点与研究方法创新,更好发挥历史学在自淑诲人与服务社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由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中国博士后基金会、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联合主办,山东大学承办的“历史学与当代中国社会”全国历史学博士后学术研讨会,拟于2015年8月在济南召开。其时,也正是举世瞩目的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以下简称“国际史学大会”)在山东大学开幕之际,为扩大本次研讨会的影响,为与会青年学者提供更广泛的国际学术交流机会,经与“国际史学大会”筹委会商讨,本次研讨议同时纳入其平行(卫星)会议系列之中。现将会议相关事项公告如下,诚邀全国各地历史学博士后研究人员(含台港澳地区)踊跃参加。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Famous historian Wang Fansen (王汎森) on if I had the chance to be a graduate student once again

Posted on Updated on

如果讓我重做一次研究生

王汎森

来源:学术月刊微信公众号2015-03-13

For the original website see here.

编者按:本文是著名历史学家王汎森先生一次对学生的演讲。该文在网上广为流传,使许多研究生受益良多,小编也是其中之一。经王汎森先生惠允,本刊微信号特意推送此文,以惠泽更多文史哲方面的青年学人。

 

可以再發揮一兩次。我是台大歷史研究所畢業的,所以我的碩士是在台大歷史研究所,我的博士是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取得的。我想在座的各位有碩士、有博士,因此我以這兩個階段為主,把我的經驗呈現給各位。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Historian Wang Xuedian (王学典) reflecting on the historiography of the reform period

Posted on Updated on

从反思文革史学走向反思改革史学——对若干史学关系再平衡的思考

王学典

来源:中华读书报2015年3月16日

For the original website see here. 

 告别“以论带史”,走向“史料即史学”,告别“古为今用”,走向“为历史而历史”,告别“宏大叙事”,走向无关宏旨的“琐碎史学”,告别“自言自语”,走向“日常生活史”,这诸种倾向叠加在一起,导致近30年来的史学研究日益国学化、汉学化、实证化、碎片化,所以,在笔者看来,对史学研究的基本方向必须进行一次再调整、再斟酌,也就是要对史料与史观的关系、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微观与宏观的关系、引进与自主创造的关系进行一次再平衡。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Professor Zhang Shiming (张世明) comparing historical scholarship with jurisprudence

Posted on

“治史如断狱”——历史考据学与律学渊源的知识史考察

张世明

来源:光明日报2015年3月25日

For the original website see here. 

    著名学者杨鸿烈在《袁枚评传》中指出:“数学与法学,可说是有清一代科学方法的总源头。清代最大多数的汉学家不是深懂得勾股开方,就是擅长刑律。数学之为科学方法,可毋庸多说;而法律的本身最是讲究条理的明晰,而在审判案件应用它的时候,又最注重搜集及调查证据”。过去学术界论述乾嘉考据学时往往也会提及这些学者在历算学、音律学等方面的贡献,但却很少将法律实践、法学研究与乾嘉考据学联系起来考察。实际上,法学中证据法规则与历史学中的考据法则存在极其相似的“底层语法规则”,故中国自古以来即有“治史如断狱”之说。孟德斯鸠亦主张,“我们应当用法律去阐明历史,用历史去阐明法律”。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He Zhaowu (何兆武) on why modern science did not develop in China (from Renmin ribao 人民日报)

Posted on

何兆武:中国为什么没有产生近代科学

何兆武

来源:人民日报2015年3月16日

For the original website see here. 

  在古代和中世纪,中国的科学曾经长期居于领先地位。但到了文艺复兴以后,当西方大踏步建立起近代科学体系时,中国的科学相形之下却日益落后了,并且直到19世纪中叶仍对西方17世纪已经确立的近代科学体系茫然无知。这是为什么?

近代科学的诞生和发展首先必须和某个社会阶级的利益密切结合在一起,也就是说这个阶级本身的利益需要科学。这一条件正是西欧上升中的并且不久就取得统治权的市民阶级所具备、而为其他国家历史上的一切阶级所不具备的。当时,西欧这个新兴的阶级迫切需要天文、地理、航海、制造、火炮乃至世界范围的政治、经济、贸易、社会、历史诸多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和他们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但这些知识和传统社会各统治阶级的利益关系并不大。迟至20世纪初,一些亚非不发达国家的王公贵胄虽然也把自己的子弟送到牛津、剑桥受教育,但这些人回国之后并不把西方的科技引入自己的国家。这里的奥秘是,科学从思想上,也从社会上对等级制度起着一种瓦解的作用。一切人和物,无论多么伟大或多么渺小,在科学面前其价值都一律平等,都服从同样的铁的法则,其间并不存在任何高低贵贱之分。在当时中国历史上,并没有出现这样的社会阶级,而且整个社会也一直无法突破等级观念和体制的束缚。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Historian Chen Xiaochong (陈小冲) on the writing of Taiwanese history during Japanese occupation

Posted on

日本占领时期的台湾历史书写

陈小冲

 

来源:《史学理论研究》2014年第4期,中国社会科学网2015年3月17日

For the original website see here. 

【内容提要】台湾史的研究肇始于日本占领时期,殖民当局的旧惯调查客观上为其累积了历史资料的基础,而总督府史料编纂委员会的成立则标志着官修台湾史的开端。就通史类的殖民者台湾史书写来看,挖掘日本与台湾的历史联系、通过古今对比贬低清朝统治的同时彰显日本统治台湾的所谓“治绩”,曲线兜售殖民统治有功论,用意在于论证日本占领台湾的合理性与正当性,从而为巩固其在台湾的殖民统治服务。

【关键词】日据时期;台湾史;历史书写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Historian Peng Gang (彭刚) on historical memory and writing history

Posted on

历史记忆与历史书写——史学理论视野下的“记忆的转向”

彭刚

来源:《史学史研究》2014年第2期,中国社会科学网2014年10月31日

For the original website see here. 

【编 者 按】西方史学理论自19世纪以来的发展演变是一个不断发生范式转换的过程。大约从本世纪初开始,西方史学理论进入了一个旨在调和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所谓后-后现代主义阶段。史学理论家已经在盘点后现代主义的后果:哪些方面仅是昙花一现,哪些方面具有永久的价值。“历史记忆”(也许还有“历史叙事”)就是此类具有持久意义的论题。它既是后现代主义反对统一性追求多元性的必然结果,也因其排斥语言的经验在场性而可望成为后-后现代主义阶段进一步探讨的话题。彭刚教授在综合批判各种相关观点的基础上,通过口述史实践和古今中外的大量例证,对历史与记忆之间、记忆与真理和正义之间的复杂纠葛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和阐述。在作者看来,受当下关切、文化传统、社会体制、政治权力和语言驯化等因素的制约,记忆不免具有重构和诠释的特性,但也不应因此而全然否认其通向真实过往的可能性。此外,在利用记忆伸张正义和实现政治目标之间也需作谨慎的处理和把握。我们期待更多学者参与有关历史记忆问题的讨论。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Historian Sun Ge (孙歌) on the intellectual significance of the Chinese revolution

Posted on

中国革命的思想史意义

孙 歌

【内容提要】20世纪50年代中期,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出现的斯大林批判与中国的“双百”思想运动,形成了一个具有内在关联的结构性“事件”。它的事件性格在于推动了对社会主义实践的理论探讨,并打开了由于冷战而在意识形态上被绝对化了的思想对立格局,为进一步在世界范围内深化对于两种民主制度的讨论提供了条件。在这个讨论中,除了共产党理论家之外,自由主义者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日本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进而关注到中国革命与苏维埃革命的区别,指出了前者所具有的亚洲特性。或许在今天借鉴50年代国外关于斯大林批判与中国革命的讨论,有助于我们开辟一些新的思路,在中国革命遗产中寻找那些未必能够直接套用、但却具有媒介功能的要素,重新思考中国民主化的真实道路。

【关键词】斯大林批判 中国革命 陶里亚蒂 丸山真男 竹内好

来源:《开放时代》2013年第5期

For the original website see here.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Historian Guy Salvatore Alitto on “Has Man A Future:Dialogues with the Last Confucian”

Posted on

天意从来高难问:《这个世界会好吗》是如何完成的?

艾恺

来源:《读书》2015年第三期

For the original website see here. 

 

当《这个世界会好吗》于二○○六年首次问世时,蒙读者厚爱,该书曾占据畅销书排行榜榜首达两周时间,并获选为当年度十大好书之一。该书虽为一位中国近代史人物和他的西方传记者之间的对话,但它确是一份独特的历史文献。现在回头检视该书由形成到最终出版之间的一系列事件,我不由得总结这真是一系列不可思议的事件与巧合。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